登录   |注册
您所在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警惕这6种非法集资“新马甲”
专栏风险提示
来源:中国信用  |  发布时间: 2021-09-28

当前,非法集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大案要案频发,继续向新领域、新业态蔓延,武汉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指挥部提醒,请广大群众提高防范意识,高度警惕六种非法集资的“新马甲”和十种“投资”“理财”项目。群众可以通过牢记非法集资四大特征和七种识别方法,识破非法集资,保管好自己的血汗钱。

当心六种非法集资“新马甲”

1、假冒民营银行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借国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的政策,谎称已获得或者正在申办民营银行的牌照,虚构民营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2、非融资担保企业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售虚假的理财产品,二是虚构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担保名义非法吸收资金。

3、以境外投资、高新技术开发为名

假冒或者虚构国际知名公司设立网站,并在网上发布销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开发高新技术等信息,虚构股权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许诺高额预期回报,诱骗群众向指定的个人账户汇入资金,然后关闭网站,携款逃匿。

4、以“养老”的旗号诱骗老年群体投资

有两个突出的形式:一是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二是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的方式,引诱老年群众投资资金。

5、以高价回购收藏品为名

以毫无价值或价格低廉的纪念币、纪念钞、邮票等所谓的收藏品为工具,声称有巨大升值空间,承诺在约定时间后高价回购,引诱群众购买,然后卷款潜逃。

 

6、以P2P借贷为名

套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设立所谓P2P网络借贷平台,以高利为诱饵,采取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吸收公众资金,而后突然关闭网站或携款潜逃。

武汉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指挥部提醒广大群众,除了以上6种“新马甲”之外,以下10种“投资”“理财”项目,千万不要盲目投资。

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等为幌子的;以投资境外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为幌子的;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以“扶贫”“慈善”“互助”等为幌子的;在街头、商超发放广告的;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在境外的;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账户缴纳投资款的。

7大方法可识破非法集资

武汉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指挥部提醒广大群众,无论不法分子多么狡猾,也无论换成什么“马甲”,都会表现出以下4个特征:即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募集资金;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掌握以下7大方法,就可识别出破绽,避免财产损失。

1.核实工商登记。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工商登记资料,查明相关企业是否是经过法定程序注册登记的合法企业。如果主体身份不合法、不真实,则是欺诈。

2.看投资回报。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是否过高,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根据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超过24%则不受法律保护。

3.核查相关信息。通过政府主(监)管部门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是不是国家规定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不具备发行、销售股票、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而发行公司股票、债券,就涉嫌非法集资。如不法分子以“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产权经纪公司”等名义,推销所谓即将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股票,可通过政府网站查阅是否已经批准发行等。

4.是否阳光操作。很多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隐蔽性,通过亲戚朋友互相介绍,再发展下线,形成一个吸收资金的网络,不签订正规合同,也不开具凭据,承诺返利,但不履行承诺;或编制所谓“好项目”不敢在市面上公开出售,而在地下操作,诱惑群众购买。广大群众投资理财一定要坚持阳光操作,购买那些在市场上公开发售的理财产品,千万不可参与“黑市交易”。

5.了解投资的资金去向。正规的投资项目都清楚地说明吸收资金的用途,投资者也能够了解自身的钱投出去到底干了什么。而非法集资吸收的资金,存入资金者很难知道其投资的钱干了什么,所投资金不知去向。

6.关注、查询媒体报道。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相关媒体多会进行报道,要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搜索查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防止不法分子异地重犯。

7.咨询法律相关专业人士。对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要多与懂行的朋友和专业人士商量,审慎决策。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