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所在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警惕那些饱含" 亲情关怀 "的保健产品
专栏风险提示
来源:中国信用  |  发布时间: 2021-09-28

采取亲情关爱、定期聚会来获取消费者健康状况、联系方式等,进而 " 量身定制 " 大肆推销各类保健产品,赶紧提醒爸妈,遇到这种 " 亲情关怀 " 一定要提高警惕。近日,中消协公布了保健品欺诈相关话语、行为,提醒消费者不要 " 入坑 "。

1.保健品欺诈常见话语:宣称保健品能 " 治未病 "、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佩戴祛病强身等。

保健品不具备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任何宣称保健品治病、防病的行为,都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要求的。消费者不要轻信保健品能够 " 治未病 "" 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 等以防治疾病为噱头的夸大、虚假宣传行为。

购买保健食品应认准 " 小蓝帽 " 标识,按需自愿选购,并认真核对产品批号和功能声称是否存在虚假、套用等问题,必要时,可通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验真伪。

2.保健品欺诈常见行为:与保健相关的免费体验、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试用、赠送礼品、免费旅游、优惠养生、感恩答谢、伪亲情关爱等。

为达到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目的,很多不法商家以 " 免费 " 为诱饵,采取亲情关爱、定期聚会,感恩答谢等方式,来获取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家庭收入、联系方式及情感信任,进而为其 " 量身定制 " 大肆推销各类保健产品。

为防止中老年消费者因保健品消费而上当受骗,建议远离所谓的专家义诊、免费体检、免费健康讲座、组织旅游、分时养生度假、以及会议营销等商家法定营业场所以外的各类保健养生宣传、经营行为。

3.保健品欺诈常见骗局:治疗疑难杂症、治愈率、感恩答谢、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消费维权、领导人及明星代言等。

不法商家往往打着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消费维权等幌子,利用国家机关、医疗单位、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以专家、知名人士、医务人员和消费者身份对商品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通过虚假打折、" 雇托儿 "" 饥饿营销法 " 等手段制造 " 现场抢购 " 的营销氛围,诱导消费者按所谓的 " 疗程 "" 优惠 " 大批量购买产品。甚至有的打着各种社会组织和消费维权的旗号,声称能帮助消费者追讨被骗买保健品款项,诱使消费者落入 " 连环骗 " 的圈套。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