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所在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小心“私下换汇”可能遭遇诈骗!
专栏风险提示
来源:中国信用  |  发布时间: 2021-09-28

日前,近百名在英国中国留学生的银行账户因涉嫌“洗钱”被冻结,该事件引起媒体普遍关注。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西班牙也发生了大量中国公民账户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包括限制使用柜员机、禁止国际汇款、冻结账户、甚至直接要求关闭账户等。日前,外交部领事司、中国驻外使领馆发布提醒:海外中国公民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规避有关“洗钱”风险。

据有关驻外使馆了解,部分留学生账户被冻结的罪魁祸首可能是“私下换汇”或者帮助别人换汇,有关账户因异常变动遭当地警方怀疑涉嫌“洗钱”而被冻结调查。

事实上,在英中国留学生私下换汇的现象一直较为普遍。其中一些人是出于日常开销需要,一些人是觉得私下换汇比到银行办理更方便,汇率更优惠,但也有少数人是出于代购、代办退税等需要,或换取大量资金,或将自己的私人银行账户提供他人用于资金转账,从中赚取酬劳。

其实除了英国,不少在海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留学生,乃至游客、华侨华人等群体都存在私下换汇的行为。一些换汇网站、微信群在海外华人圈里处处可见,新移民、新留学生的相关需求尤为突出。虽然不少人确实只是图省事,图方便,但类似行为却存在较大的法律和权益风险,很容易给其自身带来大麻烦。

同时,私下换汇活动由于其隐蔽、快捷等特点,一贯是不法分子“洗钱”的常用途径。如无法证明资金来源的合法性,私下换汇者就很可能沦为“洗钱”链条上的一环。如今,随着走私、毒品、恐怖活动、地下钱庄等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洗钱”行为已成为威胁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公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严厉打击。中国政府也签署批准并执行联合国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国际公约和决议,并在这一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因此,一些留学生私下换汇的做法,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均涉嫌违反了中国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数额较大的可能还会面临拘役甚至判刑等刑事处罚。而且,这种行为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卷入“洗钱”等更为严重的犯罪活动。即便是在一些外汇管制相对宽松的国家,也会受到没收、罚款等处罚,给当事人的求学、就业、征信等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此外,私下换汇还容易带来个人信息泄露、上当受骗以及引发自身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在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韩国都发生过留学生因换汇被骗、损失巨大的案件。

正因如此,有关驻外使领馆一直反复向留学生们强调,一定要通过银行等正规途径换取外汇。

私下换汇可能遭遇诈骗

去年以来,中国驻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使领馆多次发布提醒,称接到中国公民求助反映遭遇换汇诈骗。

诈骗分子往往以“优惠汇率”为诱饵对受害人进行诈骗。受害人多通过朋友推荐认识诈骗分子,在微信群中与对方联系,轻信对方发来的银行转账截图,导致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

私下换汇涉嫌“洗钱”犯罪

私下换汇最大的隐患在于无法保证对方资金来源合法性,易沦为“洗钱”链条的一环。在各国加大对“洗钱”案件查处打击力度的背景下,犯罪团伙利用留学生来实施“洗钱”活动屡见不鲜。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断加大打击包括“洗钱”在的金融犯罪活动的力度。英国高度重视打击“洗钱”犯罪,是世界上最早通过刑事立法打击“洗钱”犯罪的国家之一。去年10月成立国家经济犯罪中心,打击严重有组织经济犯罪。西班牙也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严查偷运巨额现金、代购奢侈品变相帮助“洗钱”等行为。同时,大力强化对银行监管。当地银行一旦发现账户资金往来有可疑之处,很可能采取冻结账户、无理由销户等手段。

如银行账户使用较随意,资金往来频繁,就极易引起当地银行监管部门警惕。如被调查人员无法证明账户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可能面临钱款被没收、罚款、行政处罚等,甚至陷入刑事犯罪诉讼当中,直接影响在当地求学、就业、征信、签证申请等。

海外中国公民应提高防范意识

外交部领事司提醒海外中国公民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规避有关“洗钱”风险。

一是务必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换汇。要全面了解并遵守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对一些所谓以“优惠汇率”换汇的行为要保持警惕,务必通过银行等合法渠道换汇。同时,要避免小额多次存款等有“洗钱”嫌疑的行为。

二是在帮他人代购、置业等行为中如涉及大笔资金,应事先要求对方提供证明其资金来源合法性的证据。

三是如账户被冻结,请积极配合调查,与银行等有关方面保持沟通,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银行提出的合法合规的要求,应予以积极配合。对于银行服务缺失甚至涉嫌违法的情况,特别是涉及歧视的言行,应坚决予以反对并妥善维护自身合法维权。

四是中国驻外使领馆将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协助海外中国公民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但也不会包庇任何违法犯罪行为。

热点关注